上海临港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出租车正式运营:5公里内16元,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
覆盖核心场景,58个站点串联产城生活
此次开放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覆盖临港主城区高校、办公、商业等核心区域,共设置58个固定上下车站点,形成覆盖产城融合区的智能出行网络。服务营运时间为每日8时至20时,居民可通过“临港出行”小程序点击“致行智联”一键预约车辆。记者实地体验发现,从发出呼叫到车辆抵达平均仅需1分钟,小程序同步显示车牌号、行驶路径等信息,乘客可在后排显示屏输入手机后四位确认身份后启程。
在定价机制上,运营方采用“阶梯收费”模式:5公里内统一收取16元起步价,超出部分按每公里4元计费,且无其他附加费用。以临港大学城至滴水湖地铁站的典型通勤路线为例,全程约7公里,乘客仅需支付24元,较传统出租车节省约30%费用。
技术+制度双轮驱动,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
临港新片区的突破性进展源于政策与技术的深度协同。作为全国首个立法保障无人驾驶创新的区域,临港率先推动《上海市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》等两部地方性法规落地,构建起涵盖测试、示范应用到商业化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。管委会无人驾驶业务负责人马立印透露,目前片区已实现386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区内245条道路、551.7公里自动驾驶道路全域开放,累计为22家企业的364辆车提供测试服务,并向5家企业的41辆车颁发无驾驶人路测牌照,其中14辆出租车已取得示范运营资质。
在技术层面,运营车辆基于智己L7车型改造,搭载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与V2X车路协同系统,实现L4级自动驾驶能力。强生出租智能网联项目负责人介绍,每辆车虽无主驾安全员,但配备远程监控中心,遇紧急情况可实现秒级接管。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观察发现,车辆在变道、通过十字路口等复杂场景中表现稳健,系统还能根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行驶策略。
商业化加速,产业生态持续完善
此次运营标志着上海自动驾驶进入“技术验证+商业闭环”双轮驱动阶段。据统计,临港新片区已吸引赛可智能、小马智行等头部企业布局,形成“出租车+重卡+公交”的多业态应用矩阵。其中,1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由赛可智能与强生出租、享道出行联合运营,4辆智能重卡则在东海大桥、阳山深水港开展集装箱转运作业,日均处理量突破2000标箱。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,上海正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产业高地。根据《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“模速智行”行动计划》,到2027年,临港将开放超5000公里测试道路,覆盖2000平方公里区域,L4级自动驾驶载客量突破600万人次。马立印表示,未来将深化“产业-场景-制度”联动机制,探索机场接驳、酒店商旅等高端应用场景,并推动数据交易、保险创新等配套服务落地。
公众反响热烈,智能出行触手可及
服务上线首日,临港大学城站点迎来首批尝鲜乘客。上海海事大学学生李明体验后表示:“车辆行驶平稳,遇到行人会主动礼让,比想象中更可靠。”家住滴水湖畔的张女士则看重性价比:“以前打车去商场要30多元,现在20元就能搞定,还能体验前沿科技。”
行业专家指出,临港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杨殿阁认为:“上海通过‘特区立法+场景开放+企业协同’的创新路径,有效破解了自动驾驶商业化面临的责任认定、数据安全等难题,有望推动中国在全球智能出行竞争中占据先机。”
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日常生活,上海正以临港为支点,撬动万亿级智能交通产业变革。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出行革命,不仅重塑着城市交通格局,更在重新定义人与机器、科技与生活的共生关系。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