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头条 >

杭州地铁1号线突发充电宝自燃事件:乘客冷静处置,官方通报未影响安全

发布时间:2025-08-16 15:55:41来源:
2025年8月16日,杭州地铁1号线发生一起乘客充电宝自燃冒烟事件。上午10时30分许,一列从西湖文化广场站驶向萧山国际机场方向的列车上,最后一节车厢突然冒出浓烟并伴有烧焦气味。车上乘客迅速使用灭火器进行初步处置,列车随后在打铁关站清客退出服务,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,地铁运营秩序于10时48分恢复正常。

事件回顾:乘客冷静应对,应急机制高效启动

据目击者黄先生描述,事发时列车刚从西湖文化广场站出站不久,最后一节车厢内突然有乘客惊呼“冒烟了”。随后,浓烟和刺鼻气味迅速扩散,部分乘客因紧张向其他车厢疏散。列车抵达打铁关站后,地铁工作人员立即引导全车约300名乘客有序下车,并安排空车退出服务。与此同时,车上乘客已自发使用座椅下方的灭火器对火源进行喷射,有效控制了火势蔓延。

杭港地铁官方通报显示,事件起因是一名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自燃。车站工作人员在列车清客后,使用瓶装消防专用水对充电宝进行二次处置,确认现场无明火且无安全隐患。由于应急响应迅速,打铁关站内其他运营服务未受影响,地铁1号线全线发车间隔于10时48分恢复正常。

技术解析:充电宝自燃背后的安全隐患

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移动电源安全性的关注。据消防部门统计,充电宝自燃或爆炸的主要诱因包括:

  1. 电芯质量缺陷:劣质充电宝多采用回收锂电池或非标电芯,在高温、挤压或过充时易短路起火;
  2. 电路设计漏洞:缺乏过充保护、温度控制等功能的电路板会加剧电芯不稳定;
  3. 使用环境不当:将充电宝置于高温、密闭或潮湿环境中会加速老化,增加风险。

以2021年广东东莞充电宝火灾为例,起火原因为整夜充电导致电路故障,而湖南张家界某小区充电宝爆炸事件则因电芯受外力冲击引发。专家指出,正规充电宝需通过3C强制认证,其标志为白色底板、黑色立体图案,消费者可通过正面对光观察辨别真伪。

官方提醒:新规强化安全监管,乘客需遵守携带规范

为规范移动电源市场,国家认监委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新版《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》,要求所有上市充电宝必须标注3C认证标志,并细化电芯、电路板等核心部件的检测标准。杭港地铁在通报中特别提醒乘客:

  • 携带充电宝容量不得超过20000毫安;
  • 避免在地铁车厢内使用或充电;
  • 发现设备过热、鼓包等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。

目前,杭州地铁全线网已在车厢内增设灭火器使用指南,并通过广播循环播放安全提示。乘客如遇火情,可通过紧急通话装置联系司机,或根据车门上方标识找到座椅下方的灭火器进行处置。

社会反响:安全意识提升,科技助力风险防控

事件发生后,网友纷纷点赞乘客的冷静应对和地铁方的高效处置。有市民表示:“看到有人第一时间拿灭火器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也有专家建议,公共场所应推广配备水基型灭火器,其渗透性和降温效果优于干粉灭火器,更适合应对锂电池火灾。

随着移动电源使用场景的普及,其安全性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议题。此次事件中,乘客、地铁运营方与消防部门的协同应对,为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了范例。未来,随着智能监测技术的引入,充电宝等设备的风险预警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,为公众出行筑牢安全防线。
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