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4日,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《细胞》期刊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成果——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,首次实现人类“内心独白”的直接解码与语音转化,准确率高达74%。这一突破
技术突破:从“发声”到“默想”的跨越
传统脑机接口依赖患者尝试发声时的神经信号,或通过眼球运动等间接方式转化文字,但前者对肌肉控制要求高且易疲劳,后者速度缓慢。斯坦福团队另辟蹊径,聚焦“内心言语”——即无需肌肉参与的默想说话。研究团队为4名因渐冻症或脑干中风导致瘫痪的患者植入大脑运动皮层微电极,发现“尝试发声”与“内心默想”会激活相似脑区,尽管后者信号强度较弱,但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仍可实现精准解码。
在概念验证中,系统能从包含12.5万个单词的庞大词汇库中实时解码默想语句,准确率达74%,甚至能捕捉计算任务中默念的数字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团队开发了“心理密码”机制:用户默念特定短语(如“Chitty-Chitty-Bang-Bang”)即可启动解码功能,系统识别准确率超98%,有效保护隐私。
临床应用:从实验室到患者床边的跨越
这项技术已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。以江苏省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为例,高位截瘫患者张女士在植入硬币大小的电极片后,通过脑电信号驱动外骨骼气动手套,成功完成抓握水杯、拿起木球等动作。术后,她感慨:“手随心动,我做到了!”类似案例正在全球多地涌现:
- 南京:江宁高新区企业发布国产侵入式深脑电生理设备,为帕金森手术提供“导航仪+实时监控探头”,突破临床精度瓶颈;
- 成都:芯脑科技利用脑机接口技术为20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治疗,诊断准确率超90%,治疗响应率达80%;
- 北京:天坛医院成立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,聚焦渐冻症、脑卒中等患者运动与语言功能重建。
产业爆发:政策、资本与技术的三重驱动
全球脑机接口产业正迎来爆发期。据麦肯锡预测,2030—2040年全球医疗应用市场规模将达400亿至1450亿美元;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32亿元增至2027年的55亿元,复合增长率超20%。资本层面,2024年国内融资额突破50亿元,红杉、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布局,北京科创基金更设立百亿级“脑谷基金”支持技术研发。
政策端,中国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、2030年培育全球领军企业的目标。南京、成都等地通过建设产业园区、伦理协作机制等举措,加速技术落地。例如,南京鼓楼区打造江苏首个脑机智能科技创新园,吸引5大重点项目签约;成都芯脑科技在政府支持下,成为四川省首个科技助残创新场景应用示范机构。
未来展望:从“辅助工具”到“人机共生”
尽管当前技术仍面临信号衰减、排异反应等挑战,但科学家普遍认为,随着柔性电极、神经芯片等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,未来5—10年,脑机接口有望实现无创或微创植入、全脑接口覆盖,甚至支持日常对话般的流畅交流。斯坦福团队负责人表示:“这项研究让科学家首次清晰观察到纯思维状态下的语音神经活动,为恢复自然交流带来希望。”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脑机接口正重塑人机交互的边界。从高危作业中的“意念控制”机械臂,到元宇宙中的神经交互设备,再到心理健康领域的情绪调控,这项技术正从医疗领域向消费、工业、教育等多场景渗透。正如中国信通院报告所言:“脑机接口不再是‘盆景式’探索,而是‘森林式’的产业底座。”
结语
从“读心术”到“意念对话”,脑机接口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模糊科幻与现实的界限。当科技能够解码思维,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将被彻底改写。而这场变革的起点,或许正是此刻——当一位渐冻症患者通过脑机接口说出“心里话”时,那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生命尊严的重生。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