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公安局原副局长沦为涉黑头目:家族式犯罪网络覆灭记
从警界精英到黑恶头目:于涛的堕落轨迹
于涛,1962年生于哈尔滨干部家庭,其父曾任道外区检察院副检察长。1981年入警后,他从基层民警做起,凭借破获“3·15特大拐卖人口案”等案件崭露头角,甚至荣立三等功。2004年,于涛升任呼兰区公安分局局长,2011年成为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,主管刑侦工作。表面上看,他是警界标杆,曾公开宣称“坚持刀刃向内”打击黑恶势力,但暗地里,他早已沦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。
黑龙江省纪委监委通报指出,于涛“丧失理想信念,背弃初心使命”,其违纪违法行为贯穿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乃至二十大后,属于典型的不收敛、不收手。他培植个人势力,对抗组织审查,甚至搞迷信活动;违规设立私人会所宴请他人,打造权钱交易密室;利用职权为亲属经营活动铺路,亲属大肆收受财物;肆意干预司法案件办理,徇私枉法严重侵害群众利益。
家族式犯罪网络:妻子、姐姐同为头目
2024年10月,鸡西市公安局一则通告揭开了这个犯罪集团的特殊性:以于涛、张绪霞、于波三人为首,形成由十余名成员组成的涉黑恶犯罪网络。其中:
- 张绪霞(别名张旭):于涛妻子,哈尔滨知名餐饮企业“满汉楼”创始人,头顶“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”“黑龙江百行百业女性创业精英”等光环,同时控制多家汽车销售、零配件公司。她以女企业家身份活跃于政商界,其饭店成为政商勾结的重要场所。
- 于波:于涛姐姐,深度参与家族商业版图运营,协助搭建政商勾结网络。她被指行事霸道,曾以于涛名义放贷讨债,对借款人采取强硬手段催债。
警方调查显示,该集团触角伸向餐饮、娱乐、汽车销售、小额贷款等行业,形成完整的利益输送链。犯罪所得通过实体产业流转,小额贷款公司则成为暴力催收的工具。一位反腐研究专家指出:“家族成员直接担任犯罪集团头目,这在近年打掉的涉黑组织中极为罕见。”
“双面人生”二十年:表演式反腐的讽刺
于涛的堕落轨迹充满讽刺。2019年,他以副局长身份公开谈论打击“李氏三兄弟”涉黑案时宣称:“我们坚持刀刃向内的原则,如果涉及公安机关内部的,一个是我们移交有关部门,再一个在整个案件中参与的,有参与具体犯罪的,我们按照同案来打击处理。”然而彼时,其家族犯罪网络已运作多年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于涛的腐败史与哈尔滨呼兰区扫黑未尽的伏笔高度重叠。2019年,呼兰区爆发震惊全国的“四大家族”涉黑案,14名官员因充当保护伞落马,时任区委书记、区长等重量级官员被查。而于涛恰在2004-2009年担任呼兰区公安分局局长,正值“四大家族”坐大的关键时期。尽管目前通报未明确其与该案关联,但时间线的重叠引发诸多联想。
案件深挖:呼兰扫黑深水区的突破
于涛案的突破,标志着呼兰扫黑深水区的进一步攻坚。中央督导组曾指出:“黑龙江扫黑除恶看哈尔滨,哈尔滨看呼兰。”随着于涛被移送检察机关,其妻子、姐姐及其他团伙成员也将面临法律审判。鸡西市公安局在线索征集通告中透露,该集团或已形成超过十年。
值得关注的是,于涛的落马与其老上级、哈尔滨市委政法委原书记王维绪的违纪违法案存在关联。二人履历高度重叠,王维绪2024年因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、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被开除党籍。于涛案的深挖,或进一步揭开哈尔滨政法系统腐败的冰山一角。
权力监督的警示:再隐蔽的“双面人生”终将现形
从警界精英到黑恶头目,于涛的堕落暴露了权力监督的漏洞。他利用公安副局长职权,通过干预司法、打压竞争对手等手段为家族企业扫清障碍,将公权力异化为家族牟利工具。其妻子张绪霞以“满汉楼”饭店为政商勾结场所,于波则通过放贷暴力催收扩张黑金版图,形成“前台经商、后台护黑”的犯罪模式。
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的通报强调,于涛案性质严重、影响恶劣,必须严肃处理。随着案件进入司法程序,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“双面人生”终将落幕。权力监督的探照灯下,任何试图将公权力私有化的行为,都必将付出沉重代价。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